評比
文/張子午 圖片/無國界大夫供應

本年8月以來,緬甸當局軍以清剿武裝份子為名,驅離境內崇奉伊斯蘭教的羅興亞族(Rohingya),迄今已有超過60萬人逃到鄰國孟加拉,引爆近些年來最大範圍的難民潮,國際組織紛紛前去緊要支援,在「無國界大夫」(Doctors Without Borders/Médecins Sans Frontières,MSF)中,香港護理師趙卓邦是參與本地醫療援助的獨一華人,以下是他接管《報道者》記者越洋電話採訪的第一手證言。
9月份我在國外觀光時,突然收到無國界大夫的Email,提出急需醫護人員到孟加拉支援的需求,我沒有多斟酌,立刻答複說可以去1個月,就看他們要不要我了。
跟以往最大的分歧,此次幾近沒時候預先準備,一般正常的流程, HR(註一)會在一兩個月前通知要去哪裡,或者有一個月的時候讓你研究本地資料、處置懲罰私家事務,但這次接到通知後一個禮拜,我就從香港動身前去孟加拉。
註一:Human Resources,人力資本。
數目龐大的難民營散布在南部的科克斯巴扎爾縣(Cox’s Bazar),本地醫療資源極端缺少,我的第一個使命是在個中一個營地溫吉帕朗(Unchiparang)豎立診所。第一天到那裡時,只有遮雨的頂棚,這是曆來沒有的經驗,曩昔不管在巴基斯坦、葉門、賴比瑞亞,都是診所裝備都已齊備,現在我是第一批,等於從無到有。診所花了5天才建樹完成。但為了爭取時候,我們第一腳踏進去時就開門,一面裝修一面看病人,全都同步進行,不會等所有藥物、東西、人都足夠才入手下手工作。
3人醫療團隊 診所刹時從無到有
我們的醫療團隊很小,只有一位大夫、一位印度來的護理師負責藥房,加我共3人,設立起一個簡單的門診。根基的傷口處理、給藥物、靜脈打針以外,我還要幫忙計劃病人怎麼進來、登記、在哪裡等待——所謂的「分流」,也有設計一個調查區,如不定心,會讓病患在誰人房間觀測1到3小時才分開。由於我們不是專科,假如有很嚴重的病人處置懲罰不來,還要跟分歧部門聯繫轉介事宜。

除心理的醫療需求,問診中我們發現心理與精神健康的問題,比想像中還要嚴重。在逃難的過程中,他們經歷了一場很可駭的進程,那些畫面帶給孩子很大的心理創傷,營地裡有心理師會選擇一些對象進一步協助。
門診時候從早上9點到下晝4點,一週7天除了禮拜五下戰書天天都開,平均一天大要要處置懲罰100到120位病患,最常見的症狀是腹瀉,還有呼吸道傳染、發燒、寄生蟲等,因為整個營地的水都不乾淨,乾淨的水源離這裡太遠,難民多當場挖井或喝河道裡的水。公共茅廁極端缺少的情形下,人們只能隨地便溺,使得水污染更加嚴重。
儘管很忙,我照樣會找時候觀察棲流所裡的情形,最多見的景象就是不絕列隊,等各類物質發放。天天都會下一陣雨,隨處是積水,小孩子卻是高興地在裡面游泳,但暴風暴雨來時就苦了,水會淹進他們用帆布加竹子撐起的帳篷,平地搭到沒有空間,帳篷一直往山上舒展。大部份人都沒穿鞋,因為穿了也沒有用,下大雨就一片泥濘,鞋子一踏進去就拔不出來,是以也輕易造成腳部受傷,一旦有傷口就很難處置。
由於後勤支援應付不了這麼大範圍的人性危機,醫療物資很不足,根基藥品外,良多狀況得要自己想設施。像碰到有氣喘問題的難民,沒有噴霧吸入劑怎麼辦?恰好有很多 口服補液鹽(註二),那是給腹瀉病患服用避免脫水,我就用留下來的空塑膠罐改一改,設計出可讓他們吸入藥物的東西;碰到骨折的,也沒有專門的醫療用具,就直接拿紙箱來固定,很原始的方法,但挺管用的!為了辦事本地人,彈性非常主要,不克不及說什麼都沒有就不幹了。
註二:Oral Rehydra Salt,ORS。
國際救濟隊20多人集中住在一路,剛入手下手也十分簡陋,辦公、吃飯、睡覺都在地上,6人要擠4個床位,曩昔在其他處所固然平均每天工作時候12小時,但都還能找出時候,本身寫點筆記,在孟加拉就完全沒設施歇息,天天累死!
清晨5點多就要起床刷牙、吃早飯,由於人太多了,晚起底子排不到廁所。早上7點鐘坐車前去營地,車程1小時,再徒步跋涉泥路半小時,8點半抵達預備看診。工作完回到住處也許傍晚6點,回來繼續開會,吃完晚飯後還要處置當天文件、準備明天的工作,做完下來大概10點多就差不多得睡了,不然隔天精神不濟。貫穿連接至報道者 閱讀更多
來自: https://tw.news.yahoo.com/%E7%84%A1%E5%9C%8B%E7%95%8C%E9%86%AB%E7%94%9F%E5%94%AF%E4%B8%80%E8%8F%AF%E評鑑